媒体报道

当前位置: 首 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报道 >> 正文

新闻动态

广州日报:牛!这个平均年龄21岁的团队,竟然发明偏瘫康复机器人

发布时间:2019年05月28日 19:49 来源:广州日报 撰稿人:程依伦、侯翔宇 点击次数:

他们的团队学科较为“综合”,不仅有来自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学生,还有中西医临床医学、康复医学、生物医学工程等各个交叉学科的学生。

5月26日,由团省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等共同主办的第十五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闭幕。

在本次“挑战杯”竞赛中,广州中医药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大三学生陈畅明团队凭借《基于表面肌肉电信号的多运动模式肩关节康复机器人》获得特等奖。随后在接受广州日报记者采访时,陈畅明透露,他们的团队学科较为“综合”,不仅有来自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学生,还有中西医临床医学、康复医学、生物医学工程等各个交叉学科的学生。

陈畅明告诉记者,这个项目从他刚读大一时开始,前后共花费了两年之多:“目前开发了第二代机器人,但还有一些模块需要优化,没有进入到临床阶段。不过项目中的‘肩关节康复评价方法、装置及系统’和‘肩关节康复系统及方法’已经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

据陈畅明介绍,团队所研发的机器人主要是针对脑卒中患者设计的,同样也适用于类似的中枢神经疾病导致的上肢瘫痪患者,以帮助偏瘫、软瘫患者康复。

相比于市面上已有的康复机器人产品,他们的项目中主要有三大亮点:

首先是设计了肌肉采集分析模块。通过采用八通道表面肌肉肌电的采集,采集患者自身的肌电信号,以实现患者更加自主运动,并能通过得到的数据对患者的康复进行评定、预测。

另外,相较于目前市面上运作模式较为单一的康复机器人产品,该系统能根据病人的肌力状况,设计了“主动”、“被动”、“阻尼”三种不同的运动模式,以满足各个康复阶段的需求。

“除此之外,我们还设定了康复评定模块。”陈畅明介绍,采集到的肌电信号和肌电反馈可直接连接医生端,康复治疗师可实时了解患者病情,并远程为患者开出相应的处方电刺激疗法。

“我们希望能够做出一款可以供医院及家庭使用的机器人,尽可能降低成本成本相对较低,减轻重量,让佩戴更为舒适。”陈畅明说,为此团队还特意分离出医用型及居家型等几套软件,以适应不同的场景需求。“之后我们还会进行第二代产品的测试。我们希望能能够做出一个真正可以为大多数人所用的东西。”

在本次“挑战杯”竞赛中,来自华南理工大学的《机器人引导的肝癌消融精准穿刺技术》挑战杯作品获得了科技发明类生命科学组的特等奖。这是一套由华南理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研究生自主研制的一整套软硬件完备的肝癌消融穿刺机器人系统。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 程依伦、侯翔宇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 程依伦、侯翔宇
      广州日报全媒体视频记者 程依伦、侯翔宇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董业衡

链接:http://www.gzcankao.com/news/wx/detail?newsi=464913&time=1558963417174&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地   址: 广州市番禺区广州大学城外环东路232号广州中医药大学

大学城:020-39358233
三元里:020-36588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