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发表的青蒿素论文说了什么?
广东医学界与青蒿素之间有着怎样的故事?
17日,一篇关于屠呦呦最新研究成果的报道引发社会关注。据报道,针对近年来青蒿素在全球部分地区出现的“抗药性”难题,屠呦呦及其团队在“抗疟机理研究”“抗药性成因”“调整治疗手段”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于近期提出应对“青蒿素抗药性”难题的切实可行治疗方案。
这一研究成果具有什么意义?新的治疗方案是否可行?记者采访了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青蒿素的发现者之一李国桥。
“狡猾”的疟原虫与半衰期短的青蒿素
目前,青蒿素已是全球抗疟的重要武器。但研究团队在柬埔寨地区发现,有患者在接受青蒿琥酯治疗后,体内寄生虫消除速度减缓了。随后,在包括缅甸、泰国、老挝等国的“大湄公河次区域”也发现了“寄生虫清除延迟现象”。
为何会出现这个问题?研究团队发现,患者服用青蒿素后,在人体内仅1—2小时,药物浓度就会下降一半。目前临床采用的青蒿素联合疗法疗程为3天,也就是说,在整个疗程中,青蒿素真正高效的杀虫窗口只有4—8小时。
这些耐药的疟原虫就充分利用了青蒿素半衰期短的特性。在患者服药后体内药物浓度较高时,它们会狡猾地改变生活周期或暂时进入休眠状态,这样高浓度的药物就无法杀死它们。
同时,疟原虫也可对青蒿素联合疗法中的辅助药物“抗疟配方药”,如氯喹、甲氟喹、哌喹等,产生明显的抗药性,使得青蒿素联合疗法“失效”。
屠呦呦团队提出的应对方案是:一适当延长用药时间,将疗程由3天增至5天或7天;二更换青蒿素联合疗法中已产生抗药性的辅助药物。团队发现,更换辅助药物,就会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为何这一成果这么重要?屠呦呦说,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青蒿素依然是人类抗疟首选高效药物;而且,青蒿素抗疟药价格低廉,每个疗程仅需几美元,适用于疫区集中的非洲广大贫困地区人群,更有助于实现全球消灭疟疾的目标。
广中医抗疟团队尚未在非洲发现“抗药性”
记者找到了4月24日屠呦呦团队发表的这篇文章,标题为《“青蒿素耐药”的应势解决方案》。这篇论文的第一作者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王继刚研究员,屠呦呦研究员指导团队完成。
值得注意的是,该文章发表在栏目Perspective(观点),在杂志的简介中,该栏目偏向于对公共卫生领域问题发表观点与看法。也就是说,这篇文章并非正式发表的科研成果。
屠呦呦研究团队成员、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廖福龙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表示,目前新的治疗方案还没有应用于临床,仍需多方协调,并根据地域不同进行调整,真正落地应用的时间表还不清楚。
“我们自己内部的评价认为,这是一个进展。”廖福龙坦言。团队成员、文章第一作者王继刚也认为,作为科研人员,他们更愿意用“进展”来表述这一成绩。
李国桥指出,在实验室条件下,对疟原虫进行培育,可以使之产生低水平的青蒿素抗药性,但这一比率不超过10%。这样的抗药性其实并不会影响临床治疗结果。
更为重要的是,在临床并不会使用青蒿素单方,使用的均是复方青蒿素,也就是青蒿素联用氯喹、甲氟喹、哌喹等辅助药物,李国桥称之为“配伍药物”。在实际的抗疟治疗中发现的“青蒿素抗药性”,其实是复方青蒿素的辅助性药物产生了抗药性,这一事实已经早被发现,并非是新的突破。他认为,目前复方青蒿素是主流抗疟方式,如果发现效果不好,更换辅助用药即可。
对于7天治疗方案,李国桥并不看好。他表示,其实在1996年,他就在世界卫生组织的一次会议上提出,青蒿素单方使用3天,疟原虫会有50%复燃率,使用5天有20%的复燃率,连用7天才能将疟原虫的复燃率降低至10%以内,达到90%以上的治愈率。
但7天方案最大的缺陷是患者的依从性比较差。“在疟疾流行地区,基层的患者难以坚持连续服药7天,导致抗疟治疗效果不好。”因此,2001年开始,世界卫生组织确定要使用复方青蒿素,并使用辅助药物来弥补青蒿素单方的不足,这样就可以把疗程缩短到2—3天内,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抗疟效果。
广州中医药大学青蒿研究中心主任宋健平长期在非洲抗疟一线,他表示,目前广州中医药大学抗疟团队在非洲国家使用复方青蒿素治疗,防治率达90%以上,效果还是很明显的,“在已进行疟疾防治的非洲国家,尚未发现抗药性。”
南方日报记者 李秀婷 黄锦辉 朱晓枫
链接: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9-06/18/content_78058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