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林:改革首先要明确问题,去年本科审核性评估,专家所提出的问题已经很清晰,具有代表性。四点建议:一是顶层设计层面,要跳出现在的圈子,制度建设要理顺完善,责权利要相一致。二是组织建设层面,学校缺少政策法规处,可建立临时工作机构,集中时间、人、才、力进行改革,建设学校基础性法规,形成制度树。三是注重管理队伍建设,要加大投入,制定相应激励措施。四是改革牵涉多方利益,可借用行政听证制度来解决。另外,《科学技术研究和奖惩办法》要增加学术腐败惩处相关内容。
袁冬生:改革方案,人事分配制度是核心,教学科研围绕这个展开会更配套,更兼容。人文社科科研也应重新修订现有的激励措施。非医药类学院教学为主岗位配置比例方面,比例规定要重新斟酌一下,5%等要根据实际情况定比例。人事处职称改革如何兼顾非医药类学院,也是一个应该考虑的问题。
黎晖:希望人事改革的步子更大一点。按照综合改革意见提出的二级单位总量管理办法,给学院确定总编制数、定岗位总数、定总体工作任务和总工作量,根据总工作任务和工作量进行整体考核,根据考核优秀、合格和不合格来划拨绩效总量,让学院有资源调配、内部人员岗位调配和人员考核权限,学校职能部门宏观管理和监督。学校应该有人员流动机制。目前,在机关不合适的可以分流到学院,在学院教学工作不合适的应该也可以退回人才交流中心。一流本科建设方面,学校的新专业和非医专业要对标国标,中医学专业等则需要超国标建设;要构建一流的本科教育保障体系,学校有必要建立人财物医疗各种资源向本科教学倾斜的协调机制。科研方面,平台管理与日常维护人力不足,维修维护经费缺乏保障,需要通过调动学院其他人员来补充管理人员,需要通过技术服务和平台收费服务来实现自身造血功能。
唐纯志: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人才队伍建设一定要写进去改革方案里面去。教师岗位设置中工作量的测算要科学严谨,具有可操作性。课时任务的分配要分类管理,要体现教师年龄、职称差异。《科技机制改革实施方案》中的科研院所改革没有问题,但其中平台还是要以学科和学院管理为主。《科学技术研究奖惩办法》中在《NATURE》、《SCIENCE》等正刊上发表论文的奖励可由30万加大到100万,同时柳叶刀、伽马等期刊也要放进去。另外著作出版社可加入上海科技出版社。
张永斌:《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办法》设置类型比以前多了“产业转化型”岗位,是个进步,既然是改革,建议增加“教辅、科辅为主型”,原因如下:一是人才是流动的,一个教授轮岗到教辅部门或到平台中心,还按教教学为主型岗位进行考核和管理,矛盾是突出的。二是开展“双一流”建设,技术平台和大型仪器共享是关键,现在我校有这么多平台和重点学科,仪器设备一直不能共享的原因,主要是其管理人员不少是教师或科研岗位的,他大部分时间都用去完成自已的工作量,所以无论再安排多少人,都是没有人去做公共服务,毕竟,“活雷锋”也要先解决生存问题,学校开展高水平大学建设,首先是要认可他们这部分工作,让他们从事更多的公共服务。科研机构改革是发展趋势,但要整合资源,共享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