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菲非常看好泰国的中医市场,这次来到广州读博士,她希望能把更多特色的中医文化带回泰国。

王菲在演示针灸的器具。来广州前,她在泰国一所大学教中医,同时也在中医院驻诊,给病人治疗。

“想要让病人信服必须三句切中他的要害,比如看他的舌苔、切脉等可以判断出,他是不是睡眠质量不好,是不是热气喉咙痛等,是不是患有高血压,这些诊断都是说到病人心里的,他们马上就会改变态度。”
——王菲
王菲:在泰国看中医的人是高收入人群
王菲这个名字是一位中国老师为这个泰国女孩取的,来到中国一段很长的时间里,她都不知道王菲是谁,只知道她走到哪里大家都会兴奋地叫她的名字,有一次一个快递员,给她签收包裹后笑着说,“呀,我终于拿到王菲签名了。”后来她实在忍不住问了老师才知道,王菲原来是个歌手。
说起这段经历王菲掩面大笑,她说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在学习中医以前,她对中国文化是多么的陌生。
曼谷华侨崇圣大学是泰国一所很不错的大学。2004年,她报考时,华侨崇圣大学开了泰国首个中医学专业,现在回想起来,她觉得自己选择这个专业有点糊里糊涂。“我外公曾经是‘泰医’,家里人也希望我能读医。但读什么好呢,当时家里说,泰医和中医都可以尝试,因为两者也有点类似,都有草药和推拿,不过用药的原理完全不同。家人最后的总结是,在泰国中医发展还没有起步。哈哈哈,我就这样,选择了中医,成为了泰国首批的中医院学生,一学就是6年。”
初学接触 “我坚决不信,我觉得针上有麻药”
不过这样的选择仅仅是个开始,才刚读了一个月王菲就开始想是不是应该换专业了,“中文实在太难学了!”当时学中医第一年首先要学中文,并且要求先通过汉语水平考试六级才能继续学下去,“我整整考了3次才过。”
虽然勉强通过了考试,但由于身边都是泰国同学,缺乏学习中文的语境,老师上课说的话王菲经常似懂非懂,阅读古书籍更是两眼发黑,云里雾里。就在王菲准备放弃时,针灸学重新唤起了她对中医的兴趣。
老师在课堂上演示针灸,喉咙痛、肩颈痛,不太严重的这些疾病,一针下去立刻缓解,“我当时坚决不信,我觉得一定是针上有麻药,我拿了老师的针具反复研究,直到确定针上什么都没有,从那时开始我决定一定要学好中医。”
大学毕业后,王菲到广西医科大学继续深造读研究生,这次她刻意避开泰国同学,选择跟一些中国同学一起玩,“只有这样才能更快地学好中文,而且学中医需要了解更多的中国文化,我在课本上学的一些中文其实已经过时了,和中国同学一起玩,他们会帮我指正。”
也是通过3年的研究生学习,她发现,泰国虽然也请了中国老师来教中医,但都是基础内容,在这里她学到了更多未曾接触过的中医知识,也阅读了更多的中医古书。
任教驻诊
泰国中医和真正的中医仍有差距
研究生毕业回到泰国后,王菲在泰国一所大学任教,同时也在中医院驻诊,给病人治疗,不过她告诉新快报记者,泰国目前对于中医的理解和真正的中医仍然有差距。他们更多的是把中医当成一种康复医疗,一般受病痛折磨的患者比较倾向于找中医针灸,比如腰椎间盘突出。但他们并不知道,有些针灸仍然需要配合中药调理一起进行才能既治标又治本。“他们认为中药的煎煮非常麻烦,而且中药味道苦涩,所以基本上来看病的病人都不拿药。”
事实上,在泰国很多病人对中医的信任度也不高,他们有时是抱着挑衅的态度来看中医,“比如一坐下就把手伸出来,然后说,‘你给我把脉,看看我是什么病’!”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四者缺一不可,并不是只有切脉,但这些解释病人往往听不进去”,对此王菲已经有经验,“想要让病人信服必须三句切中他的要害,比如看他的舌苔、切脉等可以判断出,他是不是睡眠质量不好,是不是热气喉咙痛等,是不是患有高血压,这些诊断都是说到病人心里的,他们马上就会改变态度。”
继续深造
希望把更多中医文化带回国发展
和新加坡的情况相似,中医在泰国也没有纳入医保体系,这意味着在泰国看中医的人其实是收入水平较好的一群人,所以王菲非常看好泰国的中医市场,她认为未来会有很大的发展。
这次来到广州继续读博士,她希望能把更多特色的中医文化带回泰国发展,比如像中医里的小针刀这种,对于病人的治疗也非常有效,只是由于受到泰国一些法律法规的限制,这种见血的疗法在当地还不能实施。
因为中医,王菲还爱上了中国的武侠小说,小说里那些大师点穴称霸武林的武功也让她啧啧称奇,“不过他们告诉我那是假的。但是看起来很过瘾。”
出处:http://epaper.xkb.com.cn/view/102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