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副校长孙晓生在大学城校区主持了召开了首批"青年英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简称"青年英才")期中考核通报会,首批19名"青年英才"全部通过考核。2年培养期间,11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人入选省"优青计划"、2人成为"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省级培养对象,展现出令人欣喜的创新发展潜力,向学校递交了一张出色的"期中考"成绩单。
"培养对象属医药类者资助20万元、非医药类者资助8万元,并可优先出国(境)进修。"两年前,这一学校人才队伍建设史上前所未有的大投入、四大人才培养工程之一的"青年英才培养工程"甫一上马,便被全校上下寄予厚望。两年来,培养效果如何?能否达到考核目标?这些问题,不仅被主管部门和培养单位的管理者时刻装在心里,也成为全校教师关心的热点。因而,首批"青年英才"的期中考核也获得了更多的关注。
细数这份成绩单的"亮点",还可以发现,几乎所有的"青年英才"都在培养期间获得高级职称,且大部分已晋升为硕导,共指导(协助指导)研究生53名,共发表国内核心期刊收录论文31篇、SCI/EI收录论文14篇(最高影响因子3.55),其中1篇哲学社会科学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科学技术哲学》全文转载。从年龄上来看,19人平均年龄36.8岁,最小的才33岁,年龄优势明显,未来发展可期。考核结果显示,项目初步达到了"旨在培养我校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后备人才,以促进我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初衷。
当然,从"成绩单"来看也有不足之处。在主编或出版专著方面尚属空白,高水平奖项空缺,少数培养对象未能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特别是对非医药类培养对象显得更为困难。因此,在有4人获评优秀的同时,也有3人勉强合格。经费方面,个别培养对象使用进度较慢,成果也偏少。在未来的两年时间内,这些问题仍需管理者和"青年英才"们积极改进完善。
(来源:人事处 撰稿:陈麦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