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上午,王建华教授追思会在大学城校区举行。校领导黄斌、王省良、孙晓生、陈蔚文、潘华峰,王建华教授的部分学生、同事,脾胃所全体教师,以及党委办公室、宣传部、校长办公室、人事处、科技处、离退休工作处等部门负责人,怀着沉痛的心情,共同缅怀王建华教授不平凡的一生,追思他对中医药事业和学校发展的杰出贡献,学习他做人治学为师的高尚品格。
追思会由副校长孙晓生主持。在庄严凝重的氛围中,脾胃所教师代表杜群、李茹柳,王老的同事、学生代表连志诚、梁进权、张正、张永锋等纷纷发言,共同回忆了王老生前治学、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沉浸在对这位医药泰斗、仁厚师者的深切缅怀中。连至诚教授说,王老给他印象最深的教导就是:“做研究不是为了升职称,而是为了在科学上有所发现”,“搞科研不能零敲碎打,要专注一点攻坚克难”,而王老也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和诠释这两句话。
“尽管王老已退休多年,每次上班时间联系他,他总是在办公室”,曾经长期负责研究生工作的潘华峰副校长感慨说,每一届新研究生开学,王老只要身体允许,都会参加开学典礼并给新生作入学教育,而且年年都有新的内容,一生坚守“做学问,先要做人”的信条。作为王老90年代主持脾胃研究所时的副手,陈蔚文副校长深情回忆了他与王老交往和工作的细节,特别提到自己当年留学回国时,在中药所准备开一场学术报告,当时已在中医药界德高望重的王老得知后,亲自过来听,原定2:30开始的报告会,自己赶到会场时,发现王老早已坐在会场了,王老的治学风范和人格魅力深深感染了他。正是这剂“心灵鸡汤”,促使他当年选择跟随王老从事脾胃研究至今。孙晓生副校长特意带来并展示了当年听课时的讲义,这些由王老亲自编写和审定的讲义,有些是油印、有些是以前老式打字机打印的,一字一句,无不凝结了王老教书育人的拳拳之心。先生远去,睹物思人,大家对王老的缅怀和哀思更深了。
追思会上,校长王省良表达了对王老的缅怀和感佩之情。他谈到,自己在原第一军医大学工作期间就经常听到王老的名字,国家基金委的领导每次来广州都要去看望王老。在他担任我校校长的第一天,就去拜访王老,此后每年都会去看望请教,“每次王老总是谈中医药学术、关心学校发展,从来不提个人要求”。他认为,王老身上体现的高尚品格主要有: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与人为善的合作精神,王省良号召全校学习和发扬王老这些品格风范。
追思会最后,黄斌书记总结说,追思会加深了大家对王老不平凡一生的了解,也增添了对王老的缅怀之情,王老的一生是为科学和教育献身的一生、也是为中医药事业奋斗的一生,他一生践行着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甘为人梯的师德风范、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淡泊名利的高尚品德,为中医药界树立了标杆,铸造了丰碑。黄斌强调,在学校全面深化改革、大力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关键时期,全校教职工要化悲痛为力量,继承王老的遗志,兢兢业业地做好本职工作,不断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水平,为建设高水平中医药大学和广东中医药强省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声音
“王老的夫人梁教授说,王老生前最得意的事情就是培养了许多优秀学生。”——脾胃研究所教师杜群研究员
“受先生的影响,我也对我的学生说,写论文一点假都不能造,(如果)造假就不要毕业。”——王老的学生连志诚教授
“王老一生都认为,中医药研究,辨证论治是核心,不能离开症候研究。”——脾胃研究所教师李茹柳研究员
“王老修改我们的毕业论文,连标点符号都一个一个地改。”——王老的学生张正研究员
“他对研究生的培养,不是阶段的,而是着眼于学生的一生来培养。对研究生的指导则是全程的,每个环节他都亲自参加。”——王老的学生张永锋主任医师
“有一年因为工作需要,复印我当年的学籍档案时,发现研究生阶段所有评语都是老师自己手写的。” ——王老的学生张永锋主任医师
“在当前受急躁浮夸风气影响下的学术界,王老执著求真和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尤为可贵,这不仅是我们学校的宝贵财富,也是整个行业、整个中医药界的宝贵财富。”——曾经长期担任王老副手的陈蔚文副校长
“王老一直专注研究这四个字:‘脾主运化’,坚持40多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孙晓生副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