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辉:改革方案应该立足校情,体现中医药大学特色和中医药文化的传承。进一步明确学校的定位,厘清双一流学科的内涵,从学校内部管理来说,要再细致些来划分各个单位学院的层次,不可简单地分为教学单位、科研单位、教学科研型单位。科技机制改革要思考如何创造有利条件,汇聚人、财、物各类资源,建立协同创新的有效机制。各学院平台划为学科创新平台、研究所划为特色创新平台、服务中心划为公共服务平台。本科教学改革要具有国际化视野,培育一流教学团队,在完全学分制方面大胆尝试,实现与国际高等教育体系接轨。二级单位目标管理考核,对于单位类别的划分要更加细化,考核标准要更加科学合理。学校人才工作机制的各项配套措施,要听取教师队伍,特别是一线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学校各部门间要进一步加强协调,明晰行政部门与学院间的责、权、利,提高办事效率。
蓝韶清:《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化教育体制机制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总体不错,但应有广州中医药大学的特点,要有中医药文化的特色。方案还应提出措施,保障发挥团队力量,协同作用。举全校之力在合法合规的范围内推举院士。学校博物馆应该有新的机制和支持,在加强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作为老中医院校应该有担当,允许以传统理论开展传统中医药的研究。
裴立宁:明确学校的定位,厘清双一流学科的内涵。从学校内部管理来说,考核评价指标应顾及到各类学科,体育项目有很多竞技类项目,比赛的成绩和名次直接关系学校的美誉度,带队指导老师和教练的课余付出应纳入到单位目标管理考核中。学校要注重对大学文化的培育和形成,并将独具岭南特色的中医药大学的文化,通过有效途径和措施传达给教职工和学生,达到认同学校、热爱学校、欣赏学校的目的,自然能培育出良好的学风、教风和校风。
王宏:高水平大学建设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根本任务还是立德树人,人才培养是核心,关键是要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既包括教师也包括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要建好团队、更要注意梯队,比如我们中医临床基础课原来实力非常雄厚,经典回归临床,在全国是首创,但近年来从成果产出上、团队建设上、教材建设上等方面都有下滑趋势,我们要多思考为什么。我们总结多年来的办学优势、办学特色提炼出来的“重经典、强临床”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怎么样更好地发扬光大,要多听一听一线教师的意见,听一听经典课程教师的意见。推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人财物配套不到位,责权利不明确,办事效率低下无法避免,改革要针对问题,措施要落到实处。教学人员的梯队建设尤为重要,一些课程师资是断层的。绩效考核要注重考核的科学性、合理性,简单从医药类和非医药类去评价评价不够科学合理,要针对不同的学科分别设计,分类指导。在如何真正调动广大教师的教学热情和积极性方面要多做一些思考,给教师一个好的发展环境和发展空间,使广大教师全心投入教学和研究工作。
曾召:图书馆跟论文、SCI等打交道比较多,主要谈科技方面的问题。从阈值看目前排名前三的是分子生物和遗传学、化学、农学,前二者阈值相差很小,且都不到30%,但在被引频次绝对值的差距上,分子生物学是差了8000次,化学差5000次,农学差1500多次。建议根据学校学科特色以及学科现状,确立保二进三的第三个学科。产出和影响力要并举,目前学校的奖励对影响力的奖励是不够的,学科评估时重视高水平论文,重视第一和通讯,但入选ESI前1%的指标看的是影响力,是被引频次,目前高被引论文很少,奖励范围很小,覆盖面很小,被引频次前10的作者,只有1人能获得高被引奖励。2008年至今,被引频次排在前10的十篇论文,总被引频次达3200多次。另外国际合作论文被引频次是学校独立完成论文被引频次的两倍,而国际合作论文我们的排名往往都很靠后,所对应的奖励力度很小,但它们对学科进入ESI前1%的贡献是很大的,因此要鼓励国际合作,鼓励合法的高被引。学校第三个ESI潜力学科还是挺大的,学校可通过政策引导,进行资源整合,吸引部分论文去往第三潜力学科所属期刊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