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校园

当前位置: 首 页 >> 杏林校园 >> 正文

杏林校园

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荣获“广东青年五四奖章”

发布时间:2023年05月12日 23:50 来源: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 撰稿人:卢悦明 点击次数:

5月12日,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广东省青年联合会联合发布《关于颁授第二十五届广东青年五四奖章的决定》,确定了表彰的个人和集体名单。我校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被授予第二十五届“广东青年五四奖章”。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成立于1986年,是全国最早成立急诊科的中医院之一,全国第一批中医急症中心,由5个院区急诊、发热门诊、留观病区、综合病区、EICU、传染病研究室、名医及流派工作室等组成,是融合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留观病房、EICU四位一体的急诊大专科,可承担内、外、妇、儿、骨、颅脑等所有学科急危重症的急救工作以及重大灾害突发事件的现场抢救,年急诊诊疗最高近60万人次,是国家中医专科区域诊疗中心,中医急诊学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急诊重点专科,连续4年获入选“艾力彼”广东医院最强科室推荐榜单。

各院区急诊以青年文明号为载体,形成了以“光”“火”“风”“爱”等为代表的急诊文化符号。2014年,大学城医院急诊科获评国家级青年文明号。2020年,大德路总院医院急诊科、二沙岛医院急诊科、芳村医院急诊科、珠海医院急诊科获评省级青年文明号。专科团队常年奋战在急诊急救事业的医疗、科研、教学一线,是一支有能力、有担当的年轻队伍。

守正创新,中西融合,实践并完善中国方案,创新疫病“扶正解毒”理论,提高新冠救治成功率:面对新冠疫情,团队始终坚持奋战在抗疫一线,在学术带头人张忠德教授的带领下,17次逆行全国和海外抗疫,实践并完善了国家制订的中西医融合的中国方案,降低新冠重症病死率及重症转化率,有效提升新冠病毒感染救治成功率,救治急危重患者10万余人次。团队坚持临床与科研并进,聚焦疫病,创新引领,创新“扶正”与“解毒”新冠肺炎救治新理论,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研发“扶正解毒颗粒”中药新药,纳入多国诊疗方案或专家共识,推动了我国诊疗方案持续更新。研发“扶正解毒颗粒”并实现成果转化,填补了新冠肺炎“三药三方”缺乏“虚证”药物的空白。同时经科学评价,可将新冠重症病死率从21%下降到5%,同时降低转重症高危人群的转重症风险86%。

以生为本、创新教学,构建“德技并进”中医急诊立体化培养体系:教学团队在“中医急诊学”教学中,坚持“立德树人”,在教学中重视生命价值、医者职业精神教育,将线下、线上、实践教学、课程考核结合思政同步设计,构建立体化培养体系,培养“德技并进”的高水平中西医结合人才,显著提升大学本科急救教学质量。广州中医药大学本科毕业生的执业医师考试急救项目合格率98%,连续6年通过率全国第一。培训本科生参与“天堰杯”中医大学生临床能力竞赛获“团体第一”“单项第一”的佳绩。团队先后获评广东省省级教学团队,广东省课程思政改革示范团队、广东省线下一流课程,“中西医急症学”课程2021年获评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不忘初衷、力行大善,尽力推动向公众推广普及急救技能与健康知识:专科勇于承担社会责任,长期坚持向公众普及急救知识,创办“中西医结合自救互救重大创新平台科普平台”,先后拍摄常见急症自救、互救示范视频,出版科普图书《急救知识掌中宝》,制作自救互救微信小程序用于急救知识推广,提升全民急救自救能力。近5年,团队走进校园、公安干警基地、地铁、企业等开展急救培训243次,培训超过5万人,让急救从院内走向院前。急诊科大科主任丁邦晗还通过省政协平台呼吁“急救课程进入中小学”“公共场所配置AED”“打造全民黄金4分钟社会急救圈”,连续3年获评广东省政协优秀提案。该团队的积极努力,对广东省内乃至全国在公共场所普及AED起到了推动作用。

地   址: 广州市番禺区广州大学城外环东路232号广州中医药大学

大学城:020-39358233
三元里:020-36588233